环保部派专家组到京津冀指导治污

2025-04-05 13:52:59
声明

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,本站只提供存储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

  3 儒家不是宗教,是文教 杜先生反复阐明一个观点:每一种文明,每一种宗教,都应发展出两种意义世界,或者两套语言:一种是自己宗教传统中发展出来、面向自己信徒的特殊信仰语言,另一种是面对其他宗教及其信徒、面对其他文明的世界公民语言。

还有,这项研究以"哲学史、观念史与经典解释学"的名义,先后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中山大学985二期"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明"平台项目的立项资助。此外,还有很多无法用西方哲学类比的概念,如性、命、忍、耻等等描述宗教或道德心理经验的概念,它们在古典精神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,只是简单重复古人界定不严格的说法,或停留于隐喻式表达的话,其意义将会消退、失落。

环保部派专家组到京津冀指导治污

没有把它分为不同的写作计划,可以有两方面的解释。不过,虽然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史著作,但在意图上,我是想写一本有哲学品味的书,一本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哲学书,或者一本有哲学意味的中国观念文化著作。这种把故事、想象同中国哲学创作相联系的想法,也许可以为我们提供把本书称为一本关于中国哲学的著作的理由。例如,柏拉图让人想到共相这个词,康德被谈得最多的是"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"这种很拗口的命题,而黑格尔大谈绝对精神,海德格尔则乐于宣讲此在……等等,这些问题不是逻辑上涵盖面太广,就是认识上非常曲折难懂。同样,第三幅又是第二幅的简化。

由于西方哲学的主流是以抽象论说的形式出现,这导致可能入选的古典思想内容非常有限。我希望,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的,不仅仅是理智,更有热情。但直到五四才强烈地成为一个发现个人、突出个人的运动。

他们不知道所谓原子式的绝对独立、自由、平等的个体,正好是走向集体主义、集权主义的通道。刘: 个人主义并不就是闯红灯的主义,并不是蔑视一切、横扫一切的主义。鲁迅认为,这才是最深的悲剧。在文学领域中,以往那一套历史决定论的观念、历史必然性的观念、阶级斗争的观念根深蒂固,无论对社会的发展和对文化的发展都很有害,对它解构一下,确实起了变革的作用。

他的代表作《沉沦》也写欲望,但他不是像《浮士德》、《红与黑》、《约翰·克利斯朵 夫》的主角那样,让欲望向前推进,无情地接近自己的目标,而是麻醉自己的欲望、摧残自己的欲望,最后完全扼杀自己的欲望。仅仅为了这一点, 五四的文化先行者们就费了全部气力,但是,他们很快就发现,在中国特殊的人文环境中解决这一前提并不那么容易。

环保部派专家组到京津冀指导治污

美国的总统也得承认公共的权威,也得遵守各种法律,报刊、民间监督系统可以随时批评他的违法行为,这种批评,凭藉的就是公共权威和公民意识。刘:缺少独立的经济前提,这是一种天生不足。中国的个人主义提倡者们常常倡导的是卢梭一派。李:康有为《大同书》最重要的一章就是《去家界为天民》, 但他当时不敢公开提倡,谭嗣同也说过, 五伦中只可以保留朋友这一伦。

例如我从小就讨厌郭沫若的文学创作。李:我很喜欢《孤独者》,它确实具有很深的悲剧内涵。我很欣赏郭的一些(也只一些)历史著作,但包括他的名作《女神》、《屈原》,我都不喜欢。刘:正常的社会、正常的国家,一方面要尊重个人的权利,尽可能让个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展,同时也要建立必要的公共权威和公共意识。

五四的个人主义有一重要特点是和无政府主义思潮结合,这就是因为它反国家。我很不喜欢这种假隐士式的可怜的个人主义(如果还可以叫个人主义的话)。

环保部派专家组到京津冀指导治污

这与浮士德精神、唐吉诃德精神、哈姆雷特精神哪能相比。逻辑与历史、思想与现实有一段时间差。

它是一种享受自然与追求个人情趣的享乐主义。所以我前面特别提出《真假个人主义》这篇文章。这种公民意识就是对公共权威的尊重,即对法律和各种规则的尊重。‘自立的意义只是发展个人的才性。周作人的个人主义脱离了关怀当时现实存在的他人状况,恰恰是那种原子式的个人主义,假个人主义。美国社会问题那么多,但社会生活又是有条有序,人们在口头上总是悬挂着对不起,谢谢,这种简单的但又是维系人际关系的日常语言,包含着对人类相关性的承认, 包含着对他者的尊重。

当时并没有弄清这个问题,结果以反对旧国家、旧政权始,以拥护新国家新政权终。我觉得美国社会有一种巨大的资本,就是公民意识,或者说是公民感。

所以五四时期的个人主义都包含着反国家的内容。近几年好些人把周作人捧得很高,我很反感。

周作人的个人主义,虽然是逃避式的个人主义,但毕竟有建设性,他在他自己心造的园地里,毕竟天天在耕耘,在种植,在给人间提供新的知识和新的领悟。其实可以作一些系统的研究,从五四一直到抗战后期路翎的《财主的儿女们》,可以看看中国知识分子的个人主义的种种情况、出路、来龙去脉。

这既对自己负责,也对别人负责。在原来中国的传统观念里, 并没有这种观念,在传统观念里恰恰相反,个人是不独立的,它属于君,属于笔,属于父,属于丈夫,个人依附、附属在群体关系中。李:我一直认为,中国近现代到今天许多高喊个人主义的人, 并不了解什么是个人主义,大多数只是某种反传统反权威反既定秩序的情绪宣泄。但无论是膨胀还是缩小都不是强大。

五四运动中的启蒙者的一大功绩是把个人从群体关系中分离出来,像自然科学家那样,把一种关键性的元素发现出来和分离出来,使人们猛省。走这条路的人很多,郭沫若也是这条路,但鲁迅的好处是并没有完全泯灭自己的个性,而郭沫若则完全否定个性,最自觉自愿地变成了政治工具,而且是驯服工具。

这种天生不足,使中国现代文学创造的个人主义英雄,个性都不够强大。但你获得那个体的自由、平等、独立了吗? 没有。

李:现在比较盛行的是老子天下第一,唯我掌握真理, 以为个人主义就是反社会、反理性、反现存的一切,把个人主义等同于毫无责任感的反社会的破坏性人格。一切均碎片,无本质可言。

意识到这种相关性,就是不仅意识到个人的权利,也会意识到个人的责任,于是,在自我实现、自我发展的同时,也具有自我抑制、自我反省的力量。这种宣泄在当时有它的某种积极意义,但今天仍然停留在这种水平上,便太可悲了。他认为世界主义属于理想,国家主义属于事实。刘: 易卜生说最孤独的人是最有力量的人,但在中国,我们却看不到这种最有力量的人,相反,我们看到中国的孤独者也是最没有力量的人,魏连殳就没有力量。

五四时期的文化改革者也认识到这一点,胡适说自我也要担干系的意思也就是责任的意思,他在《不朽》一文中就说,我这个现在的‘小我对于那永远不朽的‘大我的无穷过去,须负重大的责任,对于那永远不朽的‘大我的无穷未来,也须负重大的责任。刘: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很热闹地张扬个性、个人主义,但也正如你所说的,只不过是解决个人主义的前提,即经济上的独立与人格上的独立。

李泽厚(以下简称李):个人主义这个概念来自西方。五四之后, 刚刚在中国萌生的个人主义确实很可怜,没有出路。

我宁肯被嘲笑为过时、落后、保守、形而上等等。而五四运动所讲的独立自尊,则完全是以个体为本位的自尊, 它完全从国家中分离出来,甚至完全从国民总群体中分离出来,所以才能接受易卜生的宁愿充当国民公敌的观念。

  • A+
tag: